当前位置: 首页>>搪瓷小贴士
搪瓷小贴士

百年搪瓷,爱与感伤
更新时间:2014-04-01    |     来源:中国搪瓷工业协会

    上海收藏鉴赏家协会会员谢党伟先生目前正在微博上发起“纪念搪瓷诞生百年”万人转发活动,一时间反响热烈。搪瓷,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沉淀,稍一搅拨,就泛起浓稠的甜蜜。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人,谁不记得自家那只开枝散叶的富贵牡丹脸盆?谁没用过印着红色标语的搪瓷缸子喝白开水?那一摞从小到大、描花画鸟的搪瓷饭盒也是小时候带饭常用的家什!可谁也未注意到,曾与我们饮食起居终日厮磨的搪瓷已渐渐淡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时间更迭着时尚,在已没有栖身之地的生活大舞台,搪瓷带着自己的美兀自离去。今年,是它在中国诞生100周年,所幸,还有那么多爱它、恋它的人记挂着它,谢党伟先生就是情感最炙热的一位。

 

  老谢和他的久新搪瓷厂

  老谢是上海久新搪瓷厂最后一任厂长。1931年成立的上海久新搪瓷厂曾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辉煌鼎盛,该厂生产的搪瓷制品有10个大类,150多个花色品种,当时畅销全国,并大量出口。老谢于1973年被分配到久新搪瓷厂当技工,专司给搪瓷制品喷花。由于聪明好学,技术精熟,他总能在同一时间比别人多喷出25%的数量,而且花形图案立体生动。1978年,老谢参加上海市轻工业局组织的“轻工能手”大赛,凭借出色的喷花技术一举夺得搪瓷喷花第一名,成为上海市首届新长征突击手。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对搪瓷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并走上个人收藏轨道。

  内里一层薄薄的铁胎,外包几层细细的瓷釉,搪瓷制品因方便、耐用、便宜,曾长时期占据中国人日常生活用品的半壁江山。老谢的回忆有清晰的数据支撑:高峰时期,工厂有2000多名工人,每天运走2个集装箱的产品,年利润高达1500万元。但在生产搪瓷产品的过程中,制作铁胎的废水处理问题、飞扬的粉尘对工人健康的影响,都使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的国家逐渐下马搪瓷生产。从最鼎盛时期的全国122家搪瓷企业,慢慢缩减关闭工厂。2002年9月21日,上海久新搪瓷厂正式关门,作为厂长的老谢留守到最后。在处理完所有的外销合同和人事安排后,面对自己挥洒了31年青春与梦想的空寂厂房,他泪流满面。

老谢(右)和唐逸览先生

民国搪瓷圆盘仕女图

 

  老谢和他的2600件藏品

  搪瓷厂可以一下关闭,搪瓷情怀却不可以说斩即断,而且,它像喷花时烫留在手上的伤疤一样,已融入老谢个人的一部分。从2002年至今,他全情投入收藏,加上一进久新搪瓷厂就开始的有意网罗搜集,现在,老谢已拥有满满当当2600多件藏品。

  老谢的家里看不到丝毫烟火气,一切的生活起居都退位给搪瓷藏品。客厅、走道、房间里摆满了陈列架,上面是800多件各个年代的搪瓷精品。走上一圈,竟没发现主人的睡床安放在哪里。

  民国时期的仕女茶盘、齐白石画的白虾茶盘都是老谢的得意收藏。他介绍说,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落后,老师傅们虽已能敲打制作出铁胎,但受困于没有掌握拉伸工艺,搪瓷制品普遍形貌简单粗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搪瓷制造业迅猛发展,特别是自1956年开始,搪瓷工厂增加了吸尘设备并引入喷花技术,从工人健康到技术层面都得到重大提升。

  最令老谢回味的,是一大批美术大师在中国搪瓷工艺上留下的浓墨重彩。当年,程十发、唐云、屠传发、穆益林、唐逸览、陈捷、张耀兹、密金铣等艺术家都曾为搪瓷产品设计图案花形。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婚庆五件“万紫千红”、“花好月圆”、“竹编牡丹”、“芙蓉鸳鸯”、“金钱牡丹”、“桂林山水”畅销全国。“万紫千红”小配套产品代表着上海搪瓷业的最高水平,它的设计者就是穆益林大师。这套为新婚夫妇设计的包括2个面盆、2个杯子、2个痰盂的产品,当时售价仅为122元。

  美术大师唐云先生的儿子唐逸览先生对中国搪瓷业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他率先发明了丝网印刷贴花技术,彻底解决了喷花工艺造成大量瓷釉粉尘导致工人罹患肺病的问题。老谢详细介绍,贴花的搪瓷产品花纹更显精美细致,喷花的搪瓷产品更显立体生动。

描金双耳烧锅

有盖口杯

万紫千红小配套

长颈鹿造型水壶

 

  老谢和他的百年纪念展

  除了家中的800多件精品,老谢还有1800多件藏品放在仓库中。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搪瓷,他一直想把这些宝贝拿出来办个搪瓷展览。从他的介绍中,我们才恍然大悟,中国人眼中不甚值钱的搪瓷原来在国外有个高大上的名字——珐琅。

  老谢进一步解释,1874年,奥匈帝国的工匠们最先发明了搪瓷。我国的日用搪瓷工业生产最早起源于上海。1914年,上海的手工作坊已经开始能制作简易的搪瓷产品。1916年,英国人麦克利在上海创办广大工场,这是中国最早的搪瓷厂。1917年,刘达三、姚慕莲的中华美术珐琅厂成为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搪瓷厂,而到了1925年,中国民族搪瓷工业在上海正式形成。

  从1914年到2014年,搪瓷已在人们的记忆与忘却中走过100年。老谢与他的搪瓷系列产品也共同拥有了41个春秋。曾有韩国人想一揽子买下他所有的收藏,他坚拒;也有展馆愿意提供场地展出,条件是几年后藏品归展馆所有,他也断然拒绝。至今,一有空他还逛各地的古玩市场、国外的跳蚤市场,寻觅挚爱的搪瓷佳品,甚至不吝时间和精力跑去一些合资的搪瓷小企业做技术指导。在搪瓷诞生100年的今天,他更急切地要为自己和这门艺术做点什么。眼下,搪瓷百年大展工作正在推进,老谢亲力亲为,踌躇满志。

  复旦大学的严锋教授在微博上说:记忆中用搪瓷缸子盛的白开水,喝起来有一种淡淡的甜味。老谢听到这个说法,诚实一笑,说:“搪瓷没这个功能,那是教授内心的怀旧。”

  怀旧,带着爱与感伤,如此情怀的人多一些,随时间流逝而去的艺术是不是可以少一点、慢一些?

深型洗脸盆

1950年赶制送给抗美援朝战士的口杯。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