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搪瓷史记
搪瓷史记

武汉搪瓷厂的前生后世(之一)
更新时间:2010-12-22    |     来源:徐益胜修改

一、这一天,武汉搪瓷厂终于走上不归路

    1999年的一天,武汉桥口路133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一个规模巨大的酒店,正在举行落成开张仪式,这个店的店名叫“小蓝鲸(桥口)美食广场”,是武汉饮食界赫赫有名的“小蓝鲸”饮食集团的“旗舰店”。酒店占地8000平米,有中餐、自助餐、火锅,还“融休闲娱乐为一体”,可同时接纳上千人进餐,规模庞大,前无古人,号称是武汉人的“城市客厅”。参加开张仪式的有北京来的贵宾——中国烹调协会的领导和专家,他们都给予极高的评价: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航母级酒店,它的出现是武汉市饮食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但是,就在这个饮食业发展的“里程碑”的背后,却还有另一个 “里程碑”没有引起人的注意,那就是武汉搪瓷工业发展没落的里程碑。此话怎讲?要知道,这个美食广场的所在地,其实就是武汉搪瓷厂的厂址所在,这个酒店美其名为与搪瓷总厂合办,谁都知道只不过是搪瓷厂的厂房、仓库、办公楼等被出租而已,美食广场的开张之日也就是搪瓷厂生产停止之时。美食广场的开张只是宣告,在经营萎缩、生产停顿、产品滞销了多少年后的今天,武汉搪瓷厂终于走上停产之路。而停产的直接结果就是机器荒废、产品贱卖、工人回家、搪瓷厂彻底退出市场。这个有70年历史的老厂,这个曾经得到过无数产品金奖的千人大厂,这个在武汉市轻工系统有着重大地位的老牌国企居然走到靠出租土地生存的境地,这在武汉工业发展史中,这在武汉经济生活的浪潮中,是不是也是一个应该大记特记的“里程碑”呢?
    对于搪瓷厂的命运,有人叹息,有人窃喜,有人漫不在意,更多的人却是无奈,尤其是搪瓷厂的工人们,这些 “主人翁”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接受这种难堪的结局。可能有人要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体制改革的牺牲品,抑或是领导的无能,技术的落后,资金的缺乏等等原因。这一切自然不是三言二语能够说清,只能让专家学者们去探讨,让各级领导去总结,让那些利益既得者去解释吧。我们能做到的只是探索武汉搪瓷厂的历史及其兴衰,给我们城市留下一页难忘的回忆。
    让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去了解搪瓷总厂的前生后世。
 
二、张庆赉:武汉搪瓷工业第一人
 
    武汉搪瓷厂的前身是宝丰永搪瓷厂,宝丰永搪瓷厂的创办人是宁波人张庆赉(Lai),他也是武汉搪瓷厂的第一任董事长。要了解武汉搪瓷厂的发展史就要知道张庆赉,他是武汉搪瓷业第一人。
    张庆赉,浙江宁波人,原名张本瑜。他的父亲叫张有全,是一家钱粮店里职员。
    什么叫钱粮店?其实就是一家粮食店,无非是收购粮食,然后出售。这粮食收购有季节性,新粮登场要大量收购,就需要大笔资金,除了向钱庄借贷外,也通常自行融资,“高息揽储”,所以粮食店也兼营一些借贷业务,故名“钱粮店”。看过“林家铺子”电影的人就比较清楚,林家铺子的林老板是卖百货的,搞什么“一元货”很有点头脑,但是也兼钱庄生意,最后铺子破产,致使大批“储户”挤兑,拿不回存款。看来旧社会江浙一带,民间商铺和企业都比较时兴这种经营方式。现在报上经常披露浙江一带民间借贷活跃,动辄就是上亿元,看来还是有历史渊源的。
   这里扯远了。这张有全不是老板,他有点文化,在店里记点帐,另外也要干些杂活,如果划成份,不好确定,划高一点就是职员、主管、“职业经理人”;划低一点,实际就是雇工,也要搬搬运运,打打下手,总之是凭一份薪水吃饭,家境总是一般。和大多数宁波人一样,张有全也儿女众多,生有子女8人,男女各四,一大家人靠他一人养活,日子未免就过得紧紧巴巴的。好在家里有祖上留下的老屋,座落在宁波西门外的江桥头,一开三进的大宅院,前庭后院,正房厢房,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大大小小房间都有13间,一大家人倒也住得满满当当。宁波人都有商业头脑,子女小小年纪都送出去学做生意,张有全的子女自然不例外,偏偏他家也有这个条件,他的屋子门前就是一条河,叫江桥河,可能是大运河的支流,宽宽阔阔的,可以通航船,直达乡镇。还有一个码头,宁波人叫航埠头,早上停满了卖菜的小船,这种交通的便利,使张有全的儿女都早早“下海”做生意,可是几个儿子的生意都做的实在一般。四个儿子依次排开,分别叫本瑞、本强、本瑜、善祥。大儿子本瑞跑得最远,飘洋过海到日本,一去就是十几年没有音讯,后来回宁波,被人诬告成汉奸,坐了一段时间牢,便一蹶不振;二儿子跑单帮,平平淡淡,没什么“可歌可泣”的东西;四儿子善祥不知怎的,学会了吃鸦片,搞得一身皮包骨,没有正当职业,还是靠三哥提携后来到汉口一家木具店(就是家俱店)里当会计。四个儿子里就只有老三本瑜,也就是张庆赉干出点事情。
    张庆赉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他1890年元月6日出生,7岁上私塾,14岁进一家绸布店当学徒,一干就是5年,19岁时结婚,仍在布店里干活,一直到23岁,这时事情发生了一点变化,张庆赉的妹夫认识汉口的一家绸布店的老板,需要一个老乡到汉口帮忙做事,张庆赉的妹夫便推荐他去汉口,1913年张本瑜别妻离子到汉口瑞丰绸布店当职员,这时他改名为张庆赉。
    其实,在旧中国时期,汉口的宁波人特别多。这江浙一带商业资本雄厚,商业发达,经济发展迅速,竞争之下,自然要向外发展,北方一带常常军阀混战,战火绵绵,资本输出不易,南方一带,得海外开放之先,经济本身就十分发达,而且生活、贸易习俗与北边不大相同,于是江浙资本主要是沿长江向西发展。先南京,再芜湖,又汉口,后重庆。因此汉口成为江浙资本进军内地的根据地。现在我们搞改革开放,很自然就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渤海圈等区域经济发展,其实这只是历史经济地理发展的延续而已。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内地,必然带来人才的流动,所以旧社会有大批江浙人来到汉口做生意,十分普遍。那时,汉口的绸布店、金店、银行大都是宁波人经营,颇为一种风气。
    再说这张庆赉在汉口绸布店干了3年,又到武汉黄陂街老凤祥首饰店去当伙计,先后生育了一男三女(张之镛、张香珠、张珍珠、张云香),慢慢积蓄了一些钱,于是自己开起一个小商铺,地点在汉口水塔对面,生成南里的旁边,专门从上海城隍庙贩买一些时兴时髦的小商品,如衣扣、胸针、头饰等在自己商铺里出售,类似现在的所谓精品店。由于小商铺离民众乐园仅100多米,所以顾客许多是一些风尘女子,她们晚上把相好的带到店里,打情卖俏之际,买下昂贵的饰品,第二天又会再卖回店里,当然一出一进之间,价格差上一大截,这样的便宜生意一多,小店生意便日益火爆。张庆赉在生意之中发现那些搪瓷作的发卡、胸针、小饰品特别受人喜爱,便从上海大量进货。要知道,那个年代有什么铂金、K金、包金之类,除了金银钻石之外,搪瓷材料作的东西就满珍贵的啦。
    那个时代,搪瓷小构件就犹如现在的精巧的塑料制品、铂金饰品,搪瓷制品犹如现在的小电器、小摆设。搪瓷作的小饰品,光滑滑的、明亮亮的、又轻巧、又雅致,人见人爱,尤其是少男少女更是爱不释手,犹如今天的小青年爱玩手机、爱换MP3,年代虽不同,东西不一样,但这种追逐时兴、爱好异巧的心理,什么时候都一样。
    到了1927年,大革命风起云涌,北伐军占领了武汉,革命高潮掀起,汉口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除了工人、农民、学生之外,店员、拉车夫,甚至妓女都成立了自己的团体,每个团体为了区分,会员都要戴上一枚证章,以示标榜。证章有圆形的、正方形的、菱形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等等,五花八门,这些证章简单的,一般也就是校徽一般大小,偏偏也有想与众不同,于是作得如杯口大,那时这些证章通常都是要做成搪瓷的,于是这搪瓷的生意一下子非常火红,偏偏这些团体的活动中心都在民众乐园,今天集会,明天游行,民众乐园是当时最中心的地带。于是张庆赉的小商铺成了订购订做搪瓷证章的最便利的地方。那时武汉还没有正规的搪瓷厂,张庆赉一直是从上海进搪瓷制品转手出售,这搪瓷证章也是订货后送到上海去加工制作,赚点手续费。时间一长,张庆赉发现这里面商机无限,于是有心在汉口也开一家搪瓷厂。但是这搪瓷虽小,技术含量非常高,牵涉面广,下这个决心的确不易。写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点搪瓷的知识,恐怕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搪瓷是什么玩意儿呢!(待续)
 
后记:本文由张庆赉先生的儿子,张之华先生撰写初稿,由徐益胜修改并润色。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