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新旧更迭的漫漫搪瓷路(一)
《消费日报》记者采访中国搪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鸣和原上海久新搪瓷厂厂长谢党伟(一)
2002年9月22日,时任上海久新搪瓷厂厂长的谢党伟,亲手将工厂最后一件搪瓷产品从炉窑中小心翼翼地取下,打包送上了即将销往美国的集装箱。他试图呼唤昔日厂里的工人一起完成久新搪瓷厂的最后一件作品,但所有声音都在这一天显得苍白无力,回应他的是与久新搪瓷厂一起消失的工人们对搪瓷行业曾经抱有的希望。
至此,中国搪瓷行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十年繁荣与十年消沉后,“旧搪瓷”随着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从此只存在于人们过去的记忆里。但是也为中国搪瓷行业实现全面的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契机。搪瓷制品在21世纪初的20年里,逐渐完成从传统的日用搪瓷产品到新型搪瓷材料制品的转型。
春风拂满搪瓷业
日用搪瓷畅销海内外
1978年,还在上海久新搪瓷厂当工人的谢党伟,参加了上海团市委组织的轻工能手比赛,拿了第一名,当时他收到的奖励是一款26cm的牡丹花底白釉搪瓷盆,之后谢党伟的喷花搪瓷作品陈列在了上海市人民广场武胜路46路的终点站橱窗。这一年谢党伟第一次意识到,日用搪瓷所具备的艺术美。
事实上,中国人使用搪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年前。而中国搪瓷行业实现蓬勃发展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让搪瓷在80年代成为中国人家家户户必备的日用产品,从脸盆到口杯,再从食篮到食器。上海作为中国搪瓷发展的起始点,在全国像谢党伟所在的久新搪瓷厂一样的近百家国营企业,为推动当时的日用搪瓷从城市走向乡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谢党伟回忆起那段时间,对国画家穆益林为久新搪瓷厂设计的一套主题为“万紫千红”“花好月圆”“芙蓉牡丹”“金钱牡丹”“老寿星”等系列产品记忆犹新。这些产品在当时不但满足了老百姓在日常用品上的需要,丰富多彩的款式设计还实现了南北方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北方人喜欢大红色的,他们就会配套买‘万紫千红’的脸盆、痰盂、杯子。南方人喜欢素雅一些的,就会买‘桂林山水’雅致一些的产品。”
此时,结婚时买搪瓷的配套产品:两个脸盆,两个痰盂,两个口杯成为当时的流行。尽管这一套的价格为122块人民币,相当于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但也难以抵挡搪瓷产品在80年代成为年轻人婚嫁必备品的脚步。
而搪瓷不止在上海这样的城市风靡一时,随着计划经济时代国营企业“统购统销”模式的逐渐打破,市场经济带来的“自产自销”促进了国营搪瓷企业在竞争压力下,深入各个乡镇农村市场进行销售,一时间搪瓷销量进一步增加。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的搪瓷制品年产量达到17万吨,年利润总额达1个亿,做到了全国上下家家户户用搪瓷的局面。
除此之外,搪瓷制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耐酸耐碱,绿色环保的特点让搪瓷一直在国外备受青睐。上海、浙江、天津、北京、西安等城市制作的搪瓷产品,还大量出口欧美、东亚、非洲等地区的不同国家,为中国攒取外汇。谢党伟回忆,“我们国家的搪瓷行业在那个时代走在了前面,当时上海每100个出口的集装箱里,就有一个就装满了搪瓷产品。”
国营搪瓷厂退出历史舞台
到了90年代,已经担任上海久新搪瓷厂厂长的谢党伟,从未想过搪瓷行业的命运会有急转直下的一天。
这个时代的电视上播放着家喻户晓的古装剧,说着你侬我侬的动人台词;大街小巷都循环着香港和内地歌手最热门的流行音乐;人们的服饰为赶时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家庭主妇的灶台和洗碗池也换成了光滑的大理石和不锈钢;房地产金融与互联网的发展势头都突飞猛进。但是国营搪瓷厂却显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亏损日渐增多,因产业结构调整而持续关停的搪瓷工厂,成了谢党伟在那几年听到的最心酸,又最平常的事情。
直到2002年9月22日,上海最后一家国有搪瓷工厂,上海久新搪瓷厂正式关闭。谢党伟体会到了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个体却无能为力的挫败感。“2500多个工人没有了希望,我也没有了希望。那也是我做搪瓷最悲惨的一天。”事实上,国有企业呈现一片颓势早有端倪,也是搪瓷市场多年来不合理的价格竞争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中国搪瓷工业协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鸣回忆道,不合理竞争、劣质搪瓷充斥市场、新材料的涌入以及消费者日渐提升的生活水平等几大原因,最终导致国营搪瓷工厂的转变和日用搪瓷在消费者生活上的消失。“一方面,国营搪瓷企业的繁荣带动了民营搪瓷企业的发展,为了占领市场,一些销往农村乡镇的产品价格非常低廉,导致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包袱过重,管理也日渐下降,产品合格率大不如前,生产还在求量不求质,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除此之外,塑料、铝制品、不锈钢等新的材料出现,跟搪瓷产生竞争,导致搪瓷全行业都亏损不断。”
张鸣说道,从1993年起搪瓷行业亏损达到了300多万,之后的每一年亏损都只增不减,直到2005年国营搪瓷厂除一家外全部改制或消失。
谢党伟在谈到上海久新搪瓷厂的最后几年,充满懊悔之心。“过去民营企业在产品质量上没有严格要求,比如一个脸盆,我们用0.3mm的铁皮,他们用0.19mm的铁皮,价格更便宜。导致为了竞争,市场上最后都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搪瓷产品,我们却一味的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的把关。”
在谢党伟18岁刚进入上海久新搪瓷厂学习喷花时,他的妈妈曾教导他“多干活,报党恩,力气用完了,睡一觉又会来的。”这样淳朴、实事求是的教诲谢党伟铭记了数十年,但是在行业整体呈颓废破败之时,无论他一天能够喷花420个,还是240个,凭借一己之力都无法改变国营搪瓷厂关停的局面。
而那些消费者记忆里印着牡丹花底的脸盆,承载几代人回忆的搪瓷器皿,从大众的生活里便逐渐消失了。
新兴生活方式带来机遇
搪瓷材料制品“崭露头角”
老子曾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尽管随着国营搪瓷企业的相继关停,搪瓷行业进入了多年的低迷期。但是,房地产的开发与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消费水平,却带动了一部分新型搪瓷材料制品的出现。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搪瓷行业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张鸣表示,房地产的开发带动了国内家电、建筑装修的改进和创新。自2005年以后,国内开始效仿国外将搪瓷作为材料制品运用在其他产品上。电热水器、电烤箱、微波炉的内胆陆续将不锈钢换成搪瓷,而作为高端建筑材料的搪瓷板,在地铁站甚至建筑的装修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2017年引起关注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隧道管节便使用了搪瓷板。不止如此,火电厂脱硫脱硝装置的传热搪瓷波纹板、污水处理池、沼气罐以及化工、食品、医药生产用的反应釜等,都能见到搪瓷材料的身影。这都得益于搪瓷耐腐蚀、耐热、耐磨、导热性能好、易清洁、环保卫生的优势。
除此之外,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日用搪瓷的内销也渐有回暖趋势。与过去日用搪瓷给消费者带来的廉价感不同,铸铁搪瓷产品,即铸铁珐琅锅开始作为中高档的烹饪厨具进入年轻人的视野,这些动辄上千元的定价,也抵挡不住年轻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谈到搪瓷产品结构的成功调整,张鸣表示得益于搪瓷迎来了正确的时间节点。“如今电热水器、电烤箱、微波率的普及率远远高过90年代,市场需求决定搪瓷行业的转变。那个年代即便做出了搪瓷板,也不知道该怎么应用,即便知道怎么应用,也没有市场。现在工艺技术都在进步,生产线都是智能化,老百姓消费水平也在提升。”
“新搪瓷”正在从各个领域进入消费者的生活,曾经因国营搪瓷厂关停而受到挫败的谢党伟,也一直致力于将日用搪瓷回归到老百姓的生活上。如今,谢党伟的儿子建立“玖申”品牌,不但延续了父亲谢党伟在久新搪瓷厂多年来专注的“搪瓷精神”,而且将搪瓷产品融入现代文化和艺术的元素。
目前,搪瓷行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磨炼与发展,已形成日用、家电配套、工业环保类、卫生洁具类、厨房类、烧烤类、工业反应罐类、电子及医疗用品类搪瓷制品以及搪瓷瓷釉十大系列产品种类。同时搪瓷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一,经济效益逐年上升。而搪瓷行业延续至今,与谢党伟这些对搪瓷行业执着、坚持、死磕的“搪瓷匠人”更脱不开联系。
如今,63岁的谢党伟在上海建造了一座搪瓷藏品超过2600件的“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将中国历史悠久、却充满波折的搪瓷文化传扬给从全球各地来参观的观众。谢党伟表示,搪瓷是中国百姓的情怀,也是搪瓷人自己的情怀。“我已经63岁了,40多年的搪瓷生涯,为民族工业也好,为百年搪瓷也好,最后做一个情怀的诠释,来实现我四十多年的搪瓷梦,让更好的中国搪瓷,有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