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搪瓷史记
搪瓷史记

记西安人民搪瓷厂张济生
更新时间:2020-08-06    |     来源:中国搪瓷工业协会

(胡双印)

张济生、男、现年68岁,大专学历、工程师。1970年参加工作,历任西安人民搪瓷厂技术员、科室干部,1996年下海经商,自办搪瓷铁坯加工厂,2001年创办西安市协和搪瓷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职务。

搪瓷行业的一代新人

张济生1970年中学毕业来到西安人民搪瓷厂,被分配到制坯车间当工人。由于他勤奋好学,工作踏实,加之他爱好无线电的特长,很快被提拔为技术员。他善于琢磨思考,潜心研究搪瓷技术,勇于探索实践,在搪瓷厂工作期间,发明和革新了十五项技术项目。如:“电子数控喷花机”、“口杯双片控制器”、“卷料落片自动线”、“TLX-82捲料落片自动仪”等,1984年在全国青工“五小”智慧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大学生三件餐具获工业设计“金龙腾飞奖”,1984年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同年经单位推荐参加成年高考进入西北工业大学深造三年。


2001年创办西安市协和搪瓷有限公司至今二十年来,张济生同志深受老一辈搪瓷人的渲染和关照,依然保持着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艰苦奋斗精心敬业,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在下海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充实新知识,树立新理念,经常挑灯夜战,钻研技术。他一手抓生产发展,一手抓技术改造,着力发挥个人特长,把过去的“五小”钻研成果向纵深发展,并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赞叹不已的成就。先后设计制造出搪瓷涂烧工序“产品磨边机”、“捲边机”、“自动映光机”、“双头切卷机”、“双头压光机”、“轧车送片器”、“多功能烧架”、“磨模机”、“烧架尖改型”、“清洗工艺改进”、“饭碗底加冲三孔”等十多项改革创新成果,为企业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如饭碗底冲,工艺由原来的一个孔,改为三个孔,使员工极方便的把饭碗挂在吊钩上,减少了操作工人,提高了生产效率。清洗生产工艺由原来的烘干炉烘干,变为利用生产余热烘干生产,全年节约资金 100多万元。


2006年,面对国内搪瓷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张济生同志把技术进步和设备改造紧密结合,亲自带领公司骨干多方考察调研,结合公司实际,自行设计,大胆创新,制定出企业设备技术改造方案,对制坯设备和烧成炉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利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31台自动切卷机,48台压力机自动送取和20台冲床自动化生产的革新改造任务,使企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在原基础上提高了45%,特别是压力机实现自动化送取,从源头上消除了员工操作中的安全隐患,杜绝了安全事故。

2007年,为了适应国家环保形势的要求,张济生董事长投资200多万元对燃煤生产炉窑进行了改造,引进了国内较为先进的“全水套煤气发生炉”,新设备的正常运行,基本消除了烟尘污染。

他的改革和创新,推动搪瓷制品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不断跃升新的台阶,促进企业稳健发展,他被大家誉为搪瓷行业的一代新人。

下海潮中的一颗明星

1995年,国家实施经济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助推国家经济建设。国营企业的干部张济生受到国家政策的感召,在诸多下海弄潮者的影响下,他毅然放弃了国有企业“铁饭碗”的优越条件,主动下海,开始了自主创业的生涯。没有钱他自筹资金购置几台二手制坯设备(冲床),在西安鱼化寨村租用不足100平米的院落和一间民房,自己动手搭建油毛毡棚,机器安装在毡棚下,夏季烈日暴晒,冬季滴水成冰,条件十分简陋,困难叠重。就这样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干起了搪瓷铁坯加工业,一个小搪瓷厂由此诞生了。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作坊式的小厂子总算有了新的起色和希望。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生产,1997年厂子搬迁至长安区斗门镇东街一废旧院子,张济生同志带领一班人集中力量,土法上马,利用四个多月时间辛勤劳动、加班加点,一鼓作气打造了四台马拂炉,建造了四条日用搪瓷制品生产线,并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月产量达到300万件,实现产值400多万元。经过四、五年的不懈努力,厂子效益不断提升,在张济生同志的带领下,2001年9月,正式成立了西安市协和搪瓷有限公司。

把握机遇,勇于创新,善于探索,与时俱进,是张济生董事长的个性和特点,也是他始终坚持的理念和方向。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和优胜劣汰的形势,如何选择新的突破口,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公司领导面前的新课题。张董事长洞察全国搪瓷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状况,认识到自己的“马拂炉”能耗大、产量低、企业缺乏竞争力,再不发展企业就难以生存。再则,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大好机遇,规模化生产已势在必行。因此,他毅然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实施二次创业。

2003年初,公司确定扩建项目,董事长张济生拟定三条方针,一是高起点、高速度、上规模;二是边建设边生产边完善;三是坚持建设生产两不误,确保公司生产经营延续性。项目开工后,新厂址规划建设,老厂子及远在百十公里之外的设备拆除、搬迁及资金筹集等棘手问题亟待解决。张董事长带领一班骨干立下誓言:“困难再大也要克服,不能有丝毫退缩”,大家抢时间、争速度、加班加点。时逢严冬,冰冷寒天,无宿舍,就地搭帐篷;无床子,车间打地铺。大雪纷飞,北风凛冽,夜间难熬一觉起来,脸盆水冻成冰块;无餐厅,大家在露天地吃饭,条件非常艰苦,但大家都毫无怨言。新工房施工刚过半,部分设备就进了车间,前半部安装试产,后半部持续施工,建设工作十分紧张。安装设备因无大型吊车而极为困难,没办法,想办法,没条件创造条件,任务是硬的。就是凭着一股拼命的精神实干、苦干加巧干,终于在一个春节假期完成所有设备的拆迁运输和安装任务,接着完成了第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制坯车间于2004年2月正式生产,随后搪烧4个车间相继投入生产,整个建设工程比原计划提前5个月实现了目标。

2004年至2006年是公司董事长张济生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团结拼搏、艰苦创业的三年,也是协和公司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三年。三年间,公司除完成制坯车间和搪烧生产线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外,还完成了四栋职工宿舍楼、厂区主干道路、水电、通讯、供暖、职工餐厅、洗澡堂、娱乐室、电教室、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许多民营企业中绝无仅有,而张董事长做到了,正是由于他的宽阔胸怀和长远谋略,带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已拥有10条搪瓷制品机械生产线,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职工1500人,年产量达到7000多万件,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年上缴税费150万元,不但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而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提升,成为当地民营企业中的龙头企业。

2008年公司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日处理能力240吨的污水处理站,使生产生活废水经过处理达标排放,并取得了“污水排放许可证书”。

2009年公司实施生产余热利用技术改造,利用生产余热建成了产品清洗自动生产线和烤花自动生产线,并利用余热供职工饮水、洗澡、供暖等,年减少原煤1000多吨,节约资金150万元,且明显降低了烟尘污染。

自公司初具规模以来,张济生董事长从未满足而停滞不前,而是带领公司一班人骏马扬鞭加快前进步伐,天天抓质量,年年抓革新,不断淘汰老产品,增加新品种,淘汰老工艺,增加新工艺,淘汰老花样,增加新花样,使产品始终保持型新质优,整体生产工艺更科学,多项工艺技术成为同行业的亮点和榜样。

张济生董事长从建厂开始,就将“诚实做人,守信经营”作为办厂宗旨,他始终坚持这样的人生信条和经营理念,与用户建立互惠互利,忠实可靠的合作关系。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办厂,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和支持。二十多年来,张济生善于敏锐的捕捉市场商机,把握市场脉搏,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方针,以变应变,不断积累市场营销经验,坚持市场调研,了解和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筹划公司营销策略,建立销售网络,不断拓展国内市场,开发国外市场。出口订单逐年增加。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以来,从未发生过退货、索赔等事故,洗手碗、汤盘、深型盆成为非洲地区用户的首选产品。

张济生董事长十分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建立了财务、销售、供应、设备等为重点的职能科室,健全了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企业实际且比较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建立和培养了一支比较稳定的干部队伍。他重视质量和产品研发,相继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开发出“饭碗系列、卷边卷盆、深型盆、汤盘、口杯、快餐杯、洗手碗、饭碟、钢缽、元盘”等搪瓷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企业已形成集制坯搪烧于一体批量配套生产的生产体系,产品远销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非洲、东南亚和中东一些国家,深受广大用户的好评。二十几年来,为国家上缴税费2000多万元,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资100多万元,捐资修路建校,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多次被上级政府评为“先进企业”、“龙头企业”、  

“示范企业”和“消费者信得过单位”,董事长张济生同志也被上级政府评为“模范厂长”、“优秀企业家”,“民营企业改革和自主创新的领头人”,当地群众称他是下海潮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为了响应上级政府号召“铁腕治霾、保卫蓝天”,2017年6月,张董事长决定实施“煤改气”项目,拆除了全部煤气发生炉,重新建成了4条新能源天然气(供热生产线),彻底根除了烟尘污染,实现了企业绿色转型,为本地区环保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市、区政府和周边群众的高度赞誉。

当前,正值国家深化改革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张济生同志决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和更大的干劲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去,继续学习,持续创新,拼搏奋进,砥砺前行,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一流服务,为中国搪瓷行业开启新的征程做出新的贡献。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