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搪瓷史记
搪瓷史记

口述“三星”缘何陨落?
更新时间:2025-04-11    |     来源:中国搪瓷工业协会

口述三星缘何陨落?

程堂义

 企业的创新转型升级是个永恒的主题,合肥企业的兴衰史对今天的企业发展不无启示。合肥市的大通路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老工厂的集中区。在这些老厂中,就有一家有着五十多年辉煌历史的著名工厂——合肥搪瓷厂。你别小看了搪瓷厂,其“三星”牌产品不仅在国内销量大,还远销海外,非洲一些国家女儿出嫁就陪嫁整箱的合肥搪瓷厂的搪瓷圆盘。只不过现在厂区早已变成了高楼,只剩下三栋当时的职工宿舍楼房,住着一些搪瓷厂的退休老职工。曾经辉煌的搪瓷厂究竟有着哪些欢乐和悲伤呢?

口述者简介

孙国珍,1941年出生于合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61年毕业分配到怀远工作后参军;1973年进入合肥搪瓷厂,先后在制粉车间、大件车间、宣教科、工会等部门任职,1992年离开搪瓷厂后在合肥轻工业学校担任老师,2002年退休。


孙国珍(左)和老同事姜麟驹为我们讲述搪瓷厂往事


光荣历史的前身

合肥搪瓷厂是1955年从上海整体搬迁到合肥的。它的前身是建于1946年的上海立兴搪瓷厂。搪瓷厂的搬迁不仅填补了我省工业门类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上海立兴搪瓷厂有着光荣的历史。

上海立兴塘瓷厂的创建者有三个人,一个掌握搪瓷生产技术,一个有资金,还有一位当时在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能够确保工厂的安全运行。三人兴办一个企业。在抗美援朝期间,上海立兴搪瓷厂曾生产了一批搪瓷杯,免费赠送给赴朝作战的最可爱的人使用,体现出了深深的军民鱼水情和爱国情。

立兴陶瓷厂整体搬迁来到合肥,不光是带来机器、带来技术,还有130多名技术工人,用当时人们的玩笑话说就是,连一个螺丝钉都带到了合肥。1955年第一批本地人招工进厂,公私合营的牌子摘去后,不光工人队伍扩大,产品产量上升,技术队伍成长很快,在20世纪90年代,厂里职工最多达到了1500多人。上海立兴塘瓷厂搬到合肥前,生产产品的商标就是三星牌,到合肥后,或许是希望企业一直兴旺发达吧,三星的商标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一开始我们厂的产品多为手工制作,机械化程度不高,品种也比较单一,以日用产品为主,偶尔帮别人加工一些附加值很高的器皿,如飞机上的洗漱池。据说一个加工费为一根金条。后来我们厂根据市场需求把新产品研制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制坯有模具设计、加工,瓷釉有新配方设计研究;搪烧车间改进工器具和操作方法。苦练涂搪技能为新产品、异型产品生产打好基础。当时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瞄准最先进生产方式加以应用。果然,合肥搪瓷厂率先在全国研制出口杯生产自动线,从铁坯下料,成型到环把焊接一气呵成,成为全国同行业来厂参观学习的重点。

六七十年代合肥搪瓷厂工人工作中


复杂的制作工艺

搪瓷产品的制作工艺是十分复杂的。首先是配料,工人按配方数字将磅好的化工原料翻九遍、筛三遍使其达到混合均匀的要求。送到下一道烧料工序,不光劳动强度大,粉尘也大,操作者必须把防尘帽披上,戴上多层口罩,围上围裙,戴好护袖,穿上深筒胶靴,全副武装好。一料粉配下来,外人从穿着中都难以辨认出是哪位师傅。并且瓷釉烧老烧嫩全凭师傅的经验。磨粉工序,磨机里加工的天然鹅卵石和瓷釉,工人需爬上两三米高的木制台阶一桶一桶提上去,倒进去,出料时也是一桶一桶提到储水粉池边,需要人抬着倒入,非常艰辛。

铁坯制造阶段的冲床操作是个很危险的工作,稍有分神就会造成事故,尤其是夜班更要精神;搪烧车间是关系到生产质量、产量的关键工序,包括配方科学程度都集中在此表现出来。搪就是将磨好的水粉调整到需要的密度放入搪缸。工人用搪钳夹住铁坯边沿,浸入釉浆,手腕用力旋转使瓷釉均匀地附着在铁坯表面,再烘干。烧,就是烧工将烘干的半成品用几米长的吊叉,放在炉内烧架上,待烧好后再叉出来。不光要忍受高温,劳动强度也大。产品质量全由师傅掌握。技术过硬的师傅,不光成品率高,操作起来,手握烧叉将产品送进叉出,动作精确,姿势优美,被人们戏称像在跳交际舞三步”“四步。烧工也是全厂评定级别最高的工种,一般学员没有三到四年的历练,不能提叉作业。

就实用性来说,搪烧好的产品我们就可以使用了,但是人们都有不同的审美观和爱好。搪瓷制品以易于装饰为特点,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当时生产时的花纹是极有讲究的,厂里有专门的美术设计,在设计时把花纹分为城市花与农村花,前者较为素净,以淡色为主,主要针对城市与南方人群。后者较为热烈,大红大绿较多,主要针对农村与北方人群。

喷花车间就是将设计好并制作好版的各种花卉、鱼鸟、风景、人物、文字的图案喷涂在产品内外,烧成生动形象、色彩纷呈、美不胜收的产品。喷花工人以他们灵巧的双手和艺术涵养送给人们各种艺术享受,真的是只有你设计不出来,没有他们做不出来,例如,著名画家范曾先生所画的古趣图挂盘均出自他们之手。

合肥搪瓷厂生产的部分产品


产品风靡全世界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搪瓷产品属高端产品,一般人消费不起。但随着冶金、化工、机械加工技术进步,上世纪60年代以后,合肥搪瓷厂生产的品种多了起来,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甚至还生产过搪瓷咖啡壶、搪瓷浴缸,产量还不算小。

那时我们厂生产的日用搪瓷有面盆系列、口杯系列、洗手碗、圆盘、汤盆、深型碗系列等数百个品种;工业搪瓷有耐酸反应釜系列;卫生搪瓷有铸铁浴缸系列、啤酒罐系列等;而艺术搪瓷则有成套茶具挂盘、条屏、圆桌、描金高档纪念品、礼品、喜庆用品等。据说全国最大的毛泽东像纪念章也是合肥搪瓷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规格也各异,最大的有一人多高的5000升反应釜,一个人可以在里面干活,最小的口径是只有6厘米的日用口杯。而销售方面尤以日用搪瓷产品最为畅销,最多的一年生产几千万件。

我们搪瓷厂的产品不仅在国内销量大,还远销海外。曾出口到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销往非洲的圆盘大多供当地的跳蚤市场摆放水果和其他商品用;而且,非洲一些国家女儿出嫁要陪嫁整箱的搪瓷圆盘,供婆家贴在墙上作装饰用,这些产品大部分是我们厂生产的。就是到现在,我们搪瓷厂还有不少技工在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从事搪瓷产品生产工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家庭的工作、生活里都少不了搪瓷的影子:搪瓷缸、搪瓷盆、搪瓷脸盆、搪瓷痰盂……上班的时候,人们拿着它去食堂打饭。夏天,小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拿起早就凉好的一大搪瓷缸茶水,咕咚咕咚喝下。而伴随这样每家每户都有的平常生活场景,是搪瓷厂的兴旺时代。我们当时生产的三星牌面盆,有大红双喜花、龙凤、山水风景等图案,色泽非常鲜艳。要知道,在那些年大红双喜面盆可是合肥新人结婚必备的物品,一直供不应求!而合肥市百货大楼自开业就设了一大橱窗专门陈列展示合肥搪瓷厂各个系列的日用搪瓷制品,可见当时的火爆程度。

老工人姜麟驹为我们展示保留的搪瓷厂产品


“三星情愫绵延不断

除了产品风靡一时外,合肥搪瓷厂在企业文化方面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员,厂里先后选送三批人员到重庆搪瓷职工大学学习,我们参加学习的职工在全国搪瓷厂中是最多的。

文化娱乐方面,工会组建了乐队、宣传队。有时周末厂里还举办交际舞会,有乐队现场伴奏,气氛十分热烈。这在当时的厂里也是不多见的。我们厂还是本市最早建成水泥灯光篮球场单位之一,这在当时可是个新鲜玩意,有一年省男子篮球队还曾经来此打过夜晚表演赛。

除了丰富的娱乐生活外,我们厂福利待遇好在合肥周边也是出了名的,我们办公室在那时就用上了抽水马桶;职工住房住的是三层楼房,地下铺的是木板;过年过节时除了奖金,还会发一些皮蛋、香肠等,这在当时物资匮乏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曾有一批年轻人,同时被税务局和搪瓷厂录取了,他们毅然放弃了税务局的工作而去了我们厂。

在蹉跎岁月里,我们厂的三星搪瓷曾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取而代之是丰收牌。只不过经过一场毫无悬念的官司,三星又回来了。合肥搪瓷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合肥搪瓷厂职工们以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苦干实干精神,为合肥经济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80年代时一年上缴的税收,就可以再建四个合肥搪瓷厂。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铝制品、不锈钢、塑料制品的开始流行,在此冲击下,合肥搪瓷厂开始走下坡路。最终在2004年宣布破产。现在只有大通路上的大搪巷还留有旧日痕迹。厂区变成了宾馆、超市和住宅区。然而在大通路一隅,仍然居住着一大群搪瓷人,每每从他们闲谈中,总能感觉到三星仍然在他们心中闪烁,那是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愫,也让后人陷入沉思。

挂在墙上的工艺搪瓷用品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