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天路搪瓷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一九四八年,至今已经历了六十六年的发展历程。在计划经济年代全国共有八十余家搪瓷定点生产企业,作为哈尔滨天路搪瓷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前身的哈尔滨搪瓷厂就是其中的一家。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轨制,再到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国搪瓷行业历经大浪淘沙,原八十余家国家定点搪瓷企业纷纷倒闭或改行,一批批民营的搪瓷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市场经济这块沃土上展露锋芒。
作为原八十余家国家定点搪瓷生产企业唯一一家幸存的企业,同时也是中国搪瓷行业唯一一家国有控股的搪瓷企业,哈尔滨天路搪瓷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新中国搪瓷工业发展历史的一部行业志。
第一篇 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艰苦创业,为国出力
一九四八年初正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前线及东北解放区急需搪瓷面盆和口杯,而当时的全国解放区还没有一家搪瓷生产企业。一九四八年三月当地政府决定以没收一家伪区长所有的启新铁工厂为基础创办日用搪瓷生产企业,命名为福群珐琅厂。建厂初期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一是场地狭小,占地面积仅为1504平方米;二是厂房破旧,只有建筑面积452平方米旧民房,而且是经过大水浸泡过的危房;三是设备奇缺,所说的设备仅是启新铁工厂遗留下来的几件钣金工具及一台石碾子;四是资金严重不足,用于建厂的资金只是靠斗争得来的一点点资金。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五日哈尔滨企业总公司接管了这个正在创办的搪瓷工厂,更名为公私合营哈尔滨搪瓷公司,投资东北流通卷三亿元,其中企业总公司投资一亿五千万东北流通卷,发动二百五十六户私营企业集资一亿五千万东北流通卷。
创业初期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没有搪烧和熔瓷设备,就自己动手砌筑了一个小搪烧炉和一个坩埚炉。没有球磨机就靠人力推石碾子进行瓷釉的研磨。仅有的一点资金用于购置三台手搬压力机,一台三十吨小双动压力机。当年的原料采购十分困难,特别是铁皮很难买到,在没有任何办法是情况下,无奈组织一些人到社会上收购一些锈铁、淘汰下来的铁房盖和铁质的罐头盒子。
搪瓷瓷釉的研制更是具有传奇性,仅靠两本日本的珐琅书和曾进驻大连搪瓷厂军代表抄录的一些瓷釉配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搪瓷瓷釉的研制,于一九四八年末试制成功了底釉和白色面釉,同时成功地生产出了搪瓷口杯样品。同年根据哈尔滨市政府的要求开始进行街道搪瓷门牌号的试制工作,并很快投产。至此公私合营哈尔滨搪瓷公司具备了生产搪瓷口杯、街道搪瓷标牌的能力,为前线解放军战士和当地百姓提供了所需的搪瓷制品。
二、招贤纳士,丰富品种
解放初期,物质十分的匮乏,随着形势的发展,军用搪瓷和民用搪瓷制品十分短缺,刚刚起步的公私合营哈尔滨搪瓷公司面临着难以满足搪瓷制品需求的巨大压力。企业发展需要人才,这是当今所有企业家的共识,当时的企业领导也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一九五〇年在征得上级领导的同意,以高工资待遇从上海招聘了十八名技术工人,这些上海来的搪瓷技术工人为哈尔滨搪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中一些人的名字直到今天还深深地留在哈尔滨搪瓷人记忆中,如黄文斌、冯炳元、年焕明、毕亚颂等等。这些上海搪瓷技术工人的到来,使公私合营哈尔滨搪瓷公司在模具、造型、制粉、修炉、搪烧、喷花等工序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力量。在这些上海搪瓷前辈的努力下,研制成功了美术瓷釉,34厘米面盆、8厘米口杯。
一九五一年根据上级的指示,公私合营哈尔滨搪瓷公司更名为公私合营哈尔滨搪瓷工厂。同年十一月牡丹江银行创办的牡丹江搪瓷厂并入,并带来二十九名工人,至此公私合营哈尔滨搪瓷工厂职工人数已达一百四十八人。同年生产出了36厘米面盆和9厘米机制口杯。
一九五四年,当时的东北地方工业局为公私合营哈尔滨搪瓷工厂派来一个技术工作小组帮助解决一些生产上的技术难题,技术工作小组结束后在东北地方工业局的协调下,将长春搪瓷厂的技师王汉章调到哈尔滨工作,从此公私合营哈尔滨搪瓷工厂生产的搪瓷制品在花色品种、外观质量、理化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行业交流,促进发展
行业交流是新中国搪瓷行业的光荣传统,曾听过老同志讲过,在计划经济年代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那里有搪瓷厂,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学什么,对方会包教包会;住店买票更不在话下。建国初期搪瓷行业交流就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一九四八年末为了解决标牌生产问题,当时的厂领导随解放军南下,从吉林步行五天到达沈阳,在驻沈阳搪瓷厂军代表的陪同下参观学习了搪瓷标牌的生产工艺过程,极大地缩短了搪瓷标牌的研制过程,很好地完成了哈尔滨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一九五八年与长春搪瓷厂互换一个搪烧班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消耗的降低。
一九五三年三月根据哈尔滨市政府的决定,撤销哈尔滨企业总公司。公私合营哈尔滨搪瓷工厂归属哈尔滨市轻化工业局领导。
一九五六年经上级批准,公私合营哈尔滨搪瓷工厂由公私合营改变为地方国营,企业的名称也由公私合营哈尔滨搪瓷工厂更名为地方国营哈尔滨搪瓷厂。
哈尔滨搪瓷厂,这个极其富有计划经济年代的企业名称一直沿用了四十四年,直至二〇〇〇年。二〇〇〇年十二月,根据哈尔滨市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安排,由哈尔滨搪瓷厂、哈尔滨制锅总厂共同出资,组建了哈尔滨天路搪瓷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二〇一三年哈尔滨市国资委所属的哈尔滨工业投资集团对哈尔滨天路投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同时将哈尔滨搪瓷厂、哈尔滨制锅总厂所占股份归属其名下,成为哈尔滨天路搪瓷制品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
请看搪瓷行业中的一朵奇葩——哈尔滨天路搪瓷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第二篇,走出阴霾迈向改革之路。
第二篇 走出阴霾迈向改革之路
一、政治风暴,企业停产
“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地强调政治挂帅,突出抓阶级斗争,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和管理正常秩序,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在下滑。上海“一月风暴”刮进哈尔滨,“文攻武卫”大行其道,企业的党、政、财均被“造反派”夺取权利,工厂的主要干部,尤其是厂级领导均被打倒,有的靠边站,有点被下放车间劳动改造。职工的群众组织分成两个派别,并与社会的派别组织相勾结,相互之间进行夺权、殴斗,甚至发生了械斗。无政府状态严重泛滥,企业曾被迫停产,直到一九七二年的上半年才恢复生产,但人心涣散,生产秩序难以恢复。
二、整顿秩序,恢复生产
“文革”后期,特别是“文攻武卫”结束后,为了切实地落实“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哈尔滨搪瓷厂上级主管局调整了企业领导班子,全厂开展大讨论,研究工厂下一步的工作方向,确定了政治挂帅,恢复生产;整风整纪,恢复秩序的工作思路。工厂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措施制度相结合,很快使大多数职工端正了态度,并积极地投入到生产和工作之中。在恢复生产之后,工厂领导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提出了“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大干社会主义光荣,大干了还要大干”的口号,进一步地激励全厂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时间全厂上下干劲高涨,生产大会战,建设赶工期,革新见效果,很久不见的喜人场景又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种高涨的工作热情给工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马弗炉,行业俗称土炉改建成了U型搪烧炉,手工脱脂改成了自动生产线,熔瓷坩埚炉改成了回转炉,工序繁杂的口杯制坯改建成了一次成型自动生产线。在这股大干社会主义的浪潮中,工厂翻建了厂房,购置了新的生产设备。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逐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产品不仅内销,还实现了出口。
一九七七年,哈尔滨搪瓷厂被黑龙江省政府评为第一批“大庆式企业”。国家轻工业部授予哈尔滨搪瓷厂全国同行业第一批“大庆式企业”。
三、工业转轨,企业整顿
一九七九年,根据哈尔滨市工业转轨的部署安排,哈尔滨市第三轻工业局所属的部分集体所有制企业划归哈尔滨市第一个轻工业局。作为哈尔滨搪瓷厂主管局,第一轻工业局将原属于第三轻工业局的哈尔滨市东莱电线厂,哈尔滨市英俊空气锤厂划拨给哈尔滨搪瓷厂领导,成立了哈尔滨搪瓷工业总厂,下属单位分别为哈尔滨搪瓷厂,哈尔滨搪瓷二厂(原东莱电线厂),哈尔滨搪瓷三厂(原空气锤厂),总厂组织机构由哈尔滨搪瓷厂兼任。哈尔滨搪瓷工业总厂成立后,在产品结构上进行划分,哈尔滨搪瓷厂以日用搪瓷产品为主,其它搪瓷产品分别划分给搪瓷二厂和搪瓷三厂。哈尔滨搪瓷二厂在保证电线生产的前提下,进行出口搪瓷勺、搪瓷标牌生产。哈尔滨搪瓷三厂在保留空气锤生产情况下,进行搪瓷洗面器、搪瓷洗涤器生产,在哈尔滨搪瓷厂的大力帮助下开发试生产了搪瓷浴盆。实施工业转轨以后,哈尔滨搪瓷厂提升了生产规模,同时使濒临关门的原哈尔滨东莱电线厂(搪瓷二厂),原哈尔滨空气锤厂(搪瓷三厂)走出困境,获得新生。
一九八〇年根据上级是指示,哈尔滨搪瓷厂开展企业整顿、清产核资工作。通过这次企业整顿,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编制了各岗位的职责范围及岗位责任制,完成了企业定员定额 “双定”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系统地修订了生产技术工艺。通过此次整顿,不仅使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效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哈尔滨搪瓷厂生产的日用搪瓷产品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七项,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三项。
一九八〇年哈尔滨搪瓷厂生产的36cm德胜花面盆获得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一九八一年哈尔滨搪瓷厂生产的8cm仿陶口杯获得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一九八二年哈尔滨搪瓷厂生产的20cm花汤盘获得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一九八二年经哈尔滨市第一轻工业局批准,哈尔滨搪瓷厂由科级升为处级,并更名为哈尔滨搪瓷工业总厂。搪瓷二厂、搪瓷三厂、家属五七厂、服务公司一并归属搪瓷总厂领导,实行经济独立核算。
有人曾说哈尔滨是块宝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哈尔滨自建埠以来,这座城市的百姓就没有经受战火的侵扰,哈尔滨搪瓷厂正是借助于这块宝地繁衍生息。无论是计划经济年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制年代,还是当今的市场经济,哈尔滨搪瓷厂靠着一股韧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到今天,正像习总书记所讲的那样,打铁还得自身硬。
请看搪瓷行业中的一朵奇葩——哈尔滨天路搪瓷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第三篇,审时度势定措施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