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正发谈轻工业辉煌60年
更新时间:2009-09-25 | 来源:搪瓷协会
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包括食品、造纸、家电、家具、塑料、皮革等19大类45个行业,是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消费品产业,产品涵盖衣、食、住、用、行、教、乐多个领域。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轻工行业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轻工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规模与实力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已成为轻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2008年,全国轻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93898亿元,与1949年相比增长了1524倍;2008年1-11月实现利润3882亿元,增长了8086多倍;出口创汇实现3092亿美元,增长8357倍。
一、告别短缺,实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我国轻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旧中国遗留下一付烂摊子的基础上艰苦奋斗,迅速恢复生产,建成一批骨干企业,为保障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努力。但受各种因素影响,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轻工产品仍然紧缺,多数消费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甚至连简单的日用小商品如缝衣针、发夹、钉鞋钉、洗衣板、纽扣等等都显得紧缺。1978年,轻工消费品中三大件代表之一的手表,每百人占有仅为1.95只;肥皂等洗涤用品人均年消费量仅为1.0公斤;全国啤酒产量仅为40万吨;牙膏、火柴、电池、灯泡、饭碗等都供应紧张;日用家具、皮鞋等成了很难买到的奢侈品;家用洗衣机和房间空调器年产量分别只有0.04万台和0.02万台。
如今,轻工业成为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轻工产品产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产品产量呈现几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增长。至2008年成品糖由1949年的19.90万吨增加到1449.49万吨,增长73倍;机制纸及板纸由1949年的10.80万吨增加8390.94万吨,增长了777倍;乳制品年产量由1952年的1.27万吨增长到1810.56万吨,增长了1426倍;塑料制品由1952年的0.20万吨增长到3713.79万吨,增长了18569倍;合成洗涤剂1962年产量为2.40万吨,增长到597.89万吨,增长了249倍;表由1962年的76.10万只增长到11919.14万只,增长了157倍;家用洗衣机由1978年年产0.04万台增加4231.14万台,增长了10万倍;家用电冰箱1978年产量为1.66万台,增长到 4756.9万台,增长了2856倍;房间空调器由1978年年产0.02万台增加到8230.94万台,增长了41万倍。
二、建立了门类齐全,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
我国轻工业经过60年的发展,由解放初期30多个行业发展的目前的45个行业,涵盖了日用消费品的主要方面,形成门类齐全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体系。各行业规模不断壮大,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打基础,上规模,抓质量,上水平,调整结构,竞争整合,提升水平的几个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由生产、经营、科研、检测、信息交流与人才培育各方面组成的完整体系,并形成产品配套、生产、物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生产要素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关行业之间一方面出现相互融合,联系更加紧密,机电一体化趋势明显,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焕发了新的活力。如1949年我国缝纫机工业主要以普通家用缝纫机的维修、配套及小批量仿制为主,只有3—5家小作坊,当时产量仅4000台。现在我国缝纫机工业完成了从以家用缝纫机为基础到以工业缝制设备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转变,产品以高速、电脑控制为主,包括自动裁剪、拉布、缝纫刺绣、熨烫整理等1000种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缝纫机械生产国,年产各类家用及工业用缝纫机1800万台,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常规产品技术及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种机及机电一体化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接近。缝纫机年出口创汇达14亿美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另一方面一批新兴行业涌现,家电、塑料、羽绒制品、健身器具、现代化妆品、装饰、礼品等行业产品从多方面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轻工产品制造基地
经过60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确立了世界轻工大国和消费大国的地位,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日用陶瓷、灯具、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鞋、钢琴、农地膜、盐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家具、家用电器、日用陶瓷、文教体育用品、自行车、钟表、缝纫机、皮革、电光源与灯具、制笔、乐器、玩具、眼镜、羽绒等行业出口额名列世界前茅。轻工产品在世界贸易量中的比重,小家电占到80%,空调器、微波炉、羽绒服占70%,自行车占65%,日用陶瓷占60%,电冰箱、鞋占50%,洗衣机占45%。轻工产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很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羽绒等行业成为中国在全球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方面造纸、自行车、饮料、电池、陶瓷、皮革、家具、家电、化妆品等行业取得的积极成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四、为增加就业,服务“三农”作出了贡献
全国轻工业1952年的从业人员135.9万人,到2008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2042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25%。加上规模以下企业,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3500多万人。同时,轻工业70%的行业、50%的产值涉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2亿多农民直接受益,对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多轻工业中小企业为农民工和城市基层劳动人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已成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民生产业。随着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扶持轻工业发展政策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家电下乡等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不仅扩大了农村市场,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也促进了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同时也对相关行业起到拉动作用。轻工业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五、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产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60年来,轻工行业已经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研发队伍,建立了相应科研机构,配有一定的科研基础设施,不少行业还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所。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40个国家级技术中心。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已经初步形成。轻工行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高新技术改造轻工传统产业,提升轻工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轻工行业走引进技术、设备,集成创新的道路,促进了轻工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在造纸、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皮革、照明电器、陶瓷、日用化工、电池等行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关键设备和成套装备并进行了消化吸收,形成了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使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家电行业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成为品种全、质量好、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的白色家电大国。
轻工科技工作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密切结合,促进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业化,形成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轻工行业的科技创新机制已基本建立,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显著,科技创新成效斐然,科技贡献率提高,创新从整体上提升了轻工产业。依靠科技进步,轻工产品的品种从过去几万种发展到目前的几十万种,产品转向多样化和系列化,大批企业实施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创造出海尔、格力、波司登、茅台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截止到目前,在有效期内的轻工中国名牌产品663个,占全国34.6%;国家质检总局和名推委还先后评出海尔冰箱洗衣机、格力空调、波司登羽绒服4个中国世界名牌,占全国40%。商务部开展的“中国畅销品牌”涉及轻工家电、皮革、自行车等10个行业。
六、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成为新一轮发展的目标和动力
多年来,轻工业发展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问题,粗放型增长方式未能根本改变。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轻工业逐渐转变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性,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从技术创新入手,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生产源头消减污染,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对陶瓷、日用玻璃等耗能较多的行业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窑炉的技术改造,延长窑炉炉龄,使综合能耗有所降低。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能耗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等措施促使企业生产绿色节能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对造纸、皮革、酿造、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电池、照明电器、玻璃、陶瓷等行业主要制造业生产过程、产品销售使用、废物排放及产品回收过程等不同层面,运用循环经济原理对其生产过程“减量化”、产品使用后“再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造纸行业废纸回收率和废纸利用率目前已超过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主要的造纸国家,达到了50%左右。
七、形成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轻工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
建国以前,我国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省份分布很少,边远省份几乎是空白。经过几十年的调整,初步形成东部沿海地区轻工业持续发展,占据主导地位;中西部一些省份依靠资源、劳动力成本低等方面优势迅速崛起,发展速度很快。中西部地区在新的一轮产业转移中,承接转移作用凸显。近十年来,在我国轻工业发展中逐渐呈现出以区域经济为格局的产业集群成为新的亮点,这些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了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到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生产、销售、配套完整体系,具有同类产业高度集中、专业化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目前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达到150多个,年产值约1.1万亿,占轻工业总产值的14%左右,涉及就业人数达1000万人。轻工产业集群涉及到皮革、家具、食品、制笔、家电、照明、塑料、陶瓷、搪瓷、日用玻璃、五金、礼品、眼镜、文体、文房四宝、羽绒、工美、缝制机械、乐器、日杂、少数民族用品、珠宝、包装等23个轻工行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四川、吉林等18个省市地区。这些产业集群以当地经济发展为依托,积聚效应显著,形成了区域加工生产体系。如自行车行业形成深圳、苏州、上海、天津产业区域;皮革行业形成浙江海宁、温州鹿城、河北辛集、广东狮岭等十大产业区域;最近,我们同辽宁省合作,按照集中生产、统一治污的要求,将辽宁阜新作为皮革承接转移的示范基地。羽绒行业形成江苏常熟、浙江萧山、广东吴川等十大羽绒生产加工基地。这些地区集群企业其主导产品可以说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有的占当地经济的50%以上;这些地区集群企业大都是本行业的生力军,有的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和轻工行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八、积极探索,为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轻工业不仅是发展经济的主力军,而且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很长阶段里,充当了探索改革开放的先行和主力。轻工业率先从供销、定价、投资、引进等方面进行了突破,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化模式。轻工特色产业集群和轻工知名展会发挥了重要的特色引导作用。在与“三农”方面密切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互相支持、共同受益的新形式、新机制。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做了许多探索性和建设性的工作。2008年,按在轻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6.7%,集体及集体控股企业占5.8%,民营企业占55.4%,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占32.1%。轻工业的管理体制实现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作为轻工业全国性、综合性的、具有服务和管理职能的工业性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行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促进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绝大部分行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大型企业集团以现代化企业的要求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显现成效。我国传统的集体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国营”,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集体、合作经济组织。
九、成就了一批知名企业和优秀企业家
伴随着轻工产业不断走向成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锤炼出一批优秀企业集团群体,包括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燕京啤酒集团、青岛啤酒集团、茅台集团等。这些领先企业不仅具有战略意识和使命感,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进取心,这些企业都建有国家或省市级的企业研发中心,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这些优秀品牌企业都是由一批久经市场锻炼的、有敏锐的市场感觉、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领头人和他们的团队所带领的,这些精英是推动我们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回顾、总结60年轻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使轻工业的发展在迈上新的台阶,实现由世界轻工大国到世界轻工强国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坚定信心,深化改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实现新的历史时期轻工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中轻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