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初,当李荣融宣布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完成时,恐怕不会想到,两年之后,他就成为中央企业重组和整合的最重要推手。
不过,央企从来没有从“垄断”的质疑中走出来,虽然李荣融从来都敢于正面回应质疑,他辩驳这些企业已经身处竞争性行业,直指一些人“斜着眼睛看人”,但似乎无助于消解此起彼伏的“讨伐”声音。
一面是中央企业的狂飙式增长,国有资产以几何级数增长,另一面却是民营企业相继退出一些市场领域,这也使得中央企业身后的国资委和李荣融备受争议。
实际上,对于中国国有企业来说,李荣融所掌控的并非全部。七年国资委生涯的李荣融,更像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定岗位官员。国资完全市场化运作,离李荣融七年前的设想尚距离甚远。
一边成绩斐然 一边质疑不断成绩斐然的“老板”李荣融更喜欢别人叫他“老板”。作为国资委的掌门人,李荣融这“老板”一当就是七年。2003年,国资委在争议声中成立,而七年之后,它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政经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荣融掌管的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接近1万亿元,而“三年脱困”之后,已有16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就怕李荣融。”这是常挂在央企老总们嘴上的一句“戏言”。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李荣融的政策让诸如倪润峰那样的“国企教父”就此离开舞台,而且更多的央企老总记得,“李老板”曾字斟句酌地告诉他们,“不换状态就换人。”
“倾心于事业,敬业于岗位”这句李荣融的座右铭曾被广为转载,一位跟随李荣融多年的下属提及了这句话。“不务虚言、一诺千金”更是身边熟悉的人对他的评价。在李荣融的日常工作中,听取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只要有客人拜访国资委,他都要征询他们对国有资产改革以及国资委工作方面的意见。李荣融在2008年召开的全国国资会上,面对全国的地方国资委一把手,郑重地放下一句:“在座的各位要把自己当成老板,你们要有老板的意识。”“一个国资老板担负的责任是内外兼顾,是国有资产人格化的代表,正因为有了这个出资人代表的概念,我们的国有企业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发展状态,而一个老板将不再是只看管自己的资产,我们更大责任是让它保值增值”。
质疑声和骂声始终伴随三年前的一个夜晚,李荣融辗转难眠,白天看到的一篇评论《央企为什么这么“红”》让他非常郁闷,“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虽然在国资委成立的七年里,质疑声和骂声始终伴随着李荣融,压力和郁闷对他而言根本就是家常便饭。但是,作为中国企业“国家队”的“总教练”,作为国企资产的“看家人”,李荣融对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信仰和梦想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的梦想是终有一天,在世界500强的榜单上,能有50家来自中国。而且他相信,能实现这个梦想的,主要靠中国的国有企业。
在国资系统内,都非常熟悉李荣融的两个著名说法,“企业能不能搞好与所有制没有关系”;“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国有企业一定能搞好”。国资委成立七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国有企业业绩水涨船高、全面飘红。七年之后回头望去,在国资委肩负的这几项任务中,李荣融完成最出色就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果像外界所言,把中央企业取得的如此恢宏的成绩仅仅归结为“天时”(经济周期)、“地利”(垄断),对国资委和李荣融来说,显然不公。如果要总结国资委成立给央企带来了什么,那么最大的变化就是让他们有了业绩的观念。“不达到行业前三名,就走人。”李荣融的这句话一直是央企大佬们身上背负的十字架。从2003年至今,在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李荣融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如果说现在还是褒贬不一的话,也许只有等待历史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