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转型催生新希望—四大变化折射转变发展方式5年间
更新时间:2010-09-21    |     来源:中国搪瓷工业协会

转型催生新希望—四大变化折射转变发展方式5年间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陈二厚、雷敏、王希、王敏)5年,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5年,中国在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道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展理念嬗变、增长动力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

    ——回首即将过去的“十一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统领下,令人欣喜的变化在悄悄发生。

    在变化中积蓄动力,在转变中催生希望

    ——展望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懈探索的中国,又吹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的号角。

    从“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再到着力在“加快”上下工夫,发展的认识不断飞跃,可持续的理念不断突显

    距离“十一五”结束仅剩下100天左右的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场节能减排的冲刺战正在全国打响。

    这是一个庄严承诺。2006年早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首次作为约束性指标,写进了“十一五”规划纲要。

    “这一做法明确展示了中央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的期许。”台湾《经济日报》当时曾这样评论。

    这也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以年均9.8%的速度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逐步累积,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这更是壮士断腕的勇气。早在“九五”计划中,我国就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直至“十一五”规划,我国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且在其中首次提出约束性指标。

    2007年的金秋,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增长到发展的表述之变,是对发展模式认识上的另一个飞跃,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认为。

    当时间划过2008年,历史又以危机的方式,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短板”。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冲击的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

    传统发展之“危”,科学发展之“机”——在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经济复苏基础仍待巩固的2010年新春,中央召开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就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深入研讨和部署。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见实效。”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的讲话切中要害,语重心长。

    一次转变就是一次飞跃。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着力“加快”,短短5年,历史清晰地记录了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的艰辛探索。

    “可以预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贯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十二五’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进一步彰显。”关建中说。

    从偏重投资和出口转向“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我陪孙子来买车。国家出台的小排量车税收优惠政策,让我们感到买车正是时候。”在北京亚运村车市一辆1.6升雪佛兰科鲁兹样车前,退休职工徐宝桐对记者说。

    徐师傅享受的购车优惠政策,是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一揽子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中的一项。这些政策的出台,加速了中国消费升级的进程,为中国经济“保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事实上,中国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举措,远非从应对危机时开始,也不会在危机过后就戛然而止。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就已明确提出,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长期以来,由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外贸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内生动力偏弱。“十五”期间,国内投资率由36%上升到44.8%,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也由43.9%提高到60%以上,而消费率由61.5%下降到50.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种增长格局,虽然可以取得短时期的快速增长,但会助长增长方式更加粗放,也会加大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而且,“十五”末期,一些行业投资过快增长,已经带来产能过剩的后果;而以粗放模式低水平增长的外贸,虽屡创顺差新高,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和环境问题。

    扩大内需,启动消费,重新调整“三驾马车”驱动姿态,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

    “十一五”期间,投资增幅在宏观调控作用下逐步呈现回落势头。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行业准入等经济和法律手段,抑制投资过多进入过热行业,鼓励进入薄弱环节和高新技术行业。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也陆续出台。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之巨的投资计划。这一大手笔的投资,资金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增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随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举措的出台,消费“短板”在一点点长高。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成为“三驾马车”中贡献最大的一项。2009年,在中国经济“保增长”的战役中,消费也成功打下半壁江山。

    “随着出口的复苏,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但‘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会更加均衡、更加协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说。

    从遏制三高产业到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产业结构调整启动中国经济列车新引擎

    曾几何时,因煤而建、靠煤而兴的宁夏石嘴山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日益枯竭而陷入发展困境。如今,依靠发展循环经济,主攻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石嘴山建成了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粉墙黛瓦的新型园林工业城市。

    这座资源型城市从“黑色”向“绿色”的“华丽转身”,正是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缩影。

    长期以来,“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的深层矛盾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产业结构失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突显,并在与国际金融危机迎面遭遇时让中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不转型、不调整,发展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路子会越来越窄。”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

    治顽症须用猛药。来自环保部和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77万千瓦,超额完成了原计划关停5000万千瓦的目标。2006年至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早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早半年实现。

    在调整中振兴。2009年,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制定实施,当年安排200亿元技改专项资金支持4441个技改项目。清洁能源、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机械、冶金、汽车、有色等重点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产业协调发展的变化也在悄悄发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由2005年的31.4%上升至2008年33.2%。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0.3%上升至42.6%。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已经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理念,加快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布局。

    一场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战役也已在“十一五”期间打响。信息通信、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产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异军突起。初步估算,到2020年,以上六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可能达到20%左右。

    公共服务向民生“集结”,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的步伐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07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37元,增长9.2%,位居全省16个州市第3位;但GDP不理想,全州生产总值只有253.6亿元,列全省第6位。

    “民生大于天。”5年来,尽管饱受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自然灾难侵袭,但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民生”二字一直摆在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的前头。

    2009年初,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剧,中央财政收入连续四个月下降。与此同时,一张张不减反增的民生支出“清单”陆续出台: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就业资金420亿元,比上年增长66.7%;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同比增长17.6%;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493亿元,增长171%……

    75岁的洛阳偃师市城关镇新新村老人智春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也像城里的老人一样每月领到“养老金”。“现在我每个月有55元的固定收入,这可是祖祖辈辈从来没有过的事啊!”指着手中红色的存折,老人感慨地说。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取得积极进展,惠农举措层出不穷;新医改方案出台,新一轮医改正式起航,让人们看到“全民医保”的曙光;新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发布,十大教育改革试点启动,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5年来,政府公共服务和民生投入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洪坚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指出,“十一五”的改革,势必给“十二五”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政府将更加注重如何把有限的行政资源转到为城乡居民更好地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上来。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