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问题
通胀为市场最大威胁
2010年国内市场给人的印象是:销售活跃,通胀渐起,“炒作”此起彼伏,大局波澜不惊。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13亿元,同比增长18.3%;预计全年名义增长率在18.5%以内,比上年约高3个百分点,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在15.1%左右,比上年实际增长率约低1.8个百分点。
“预计今年像2010年一样,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仍将继续放缓”,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刘建沪表示,“十一五”前四年,剔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依次高出GDP实际增幅1.0、-0.5、5.2、7.8个百分点,预计去年高出5个百分点上下,今年可能略低于去年。参与编写报告的多数专家认为,今年的市场环境依然有利,增长和供给的基础没变,唯一的威胁还是通胀。
成本持续增加居高不下
1.外部因素难以遏制
“近几年来,外部因素导致的流通成本上升似乎难以遏制”,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海飞表示,以店铺租金为例,10年前一般要求每年租金递增5%,租期5-8年;而现在普遍要求租金年递增8%-10%,租期也缩短了,有的出租方看到社会租金猛涨,宁可违约受罚也要收回商铺使用权,转租出价更高者。这也成为商业自建物业的一个原因。但毕竟自建商铺一次性投入巨大,在投资回收期内可能加重流通企业的成本。
另外,人工费用上升很快。近年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平均人工成本普遍提高二三成。而随着刷卡消费日益普及,城市商业营业额中刷卡消费在大型百货店中已达70%-80%,但中国银联并未降低收取的刷卡费率。
2.物流税负等体制成本居高不下
“中国很多公路并不姓‘公’,很多已蜕变成纯粹的商业赚钱工具”,刘建沪直言,全世界四分之三的收费公路在中国,以致把公路拿去上市并变成“路桥收费业”,这样修建起来的公路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加大社会物流成本。2010年中国《证券日报》曝光了2009年三大暴利行业,路桥收费业竟然名列榜首,金融保险业位居次席,房地产业只能敬陪末座。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国雄表示,大约10年以前,国内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约为20%,前年和去年均为18.1%。“用如此之久的时间取得如此微薄的降幅,与国内物流现代化的进步程度很不相称,却同体制落后产生的额外成本直接相关。试想那些运输中名目繁多的收费,再加上不开票的“灰色”收费统统摊入流通费用,物流成本怎能不高?”
刘建沪表示,除物流问题外,税收制度问题导致目前中国商业服务业税负偏重。根据商务部的一份报告,我国内贸行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等)总体税负水平为26.4%,分别比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通讯业高出4.6、5.8和13.6个百分点。
“目前,商会已就这些问题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刘建沪向记者透露,尤其是体制性成本问题。
■展望
“银色”市场将成热点
适应老龄化需求,开拓银色市场,将成为新一年扩大消费的重要切入点。作为本次报告评审组组长、同样是一位银发老人的黄国雄提出建议:开拓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必须深入观察研究,把握老年人的特点,从商品供给和生活服务两个方面,“深耕”银色市场。
肉蔬追溯体系全面试点
作为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亲手抓建的肉蔬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将在今年全面展开。报告指出,去年我国选择上海、宁波、青岛等十大城市开展试点,中央财政安排4亿元扶持资金,用以支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和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建设。商务部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36个大中城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地级市建立追溯体系,之后逐渐推广到其他城市。 本报记者胡笑红
附:十大热点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转变流通发展方式备受瞩目。
国内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受通胀等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将有所放缓。
网上购物继续超常规增长,呈现三方面发展动向:连锁零售商力拓网上销售“窗
口”;网上商城加快自建物流体系;网络团购出现爆发式增长。
适应老龄化需求,开拓银色市场,将成为新一年扩大消费的重要切入点。
“绿色低碳”零售业继续升温,效果彰显,有望成为“十二五”商业发展的长期“亮点”。“食以安为先”,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适应消费需求日益扩大的差异,零售业态加快创新。
地铁轻轨交通的快速发展,势将改变城市零售服务业的聚集模式,车站商业将快速崛起。
商业营业用房成为投资热土,商业街建设进入高峰期。
流通成本持续增加居高难下,降低商业服务业体制性成本成为业内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