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技术交流
技术交流

珐琅表:艺术与情调的完美结合
更新时间:2009-12-07    |     来源:搪瓷协会
 

    在众多钟表收藏家眼里,珐琅表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也是最值得拥有的。精湛绝伦的工艺、极富情调的绘画、巧夺天工的雕刻让珐琅表具备了艺术色彩的特质,每一款珐琅表都堪称是一件艺术珍品,因为它所拥有的不仅仅是昂贵的身价,更是一段悠久的历史。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来才有了珐琅这一说法。长期以来,工艺界一直视珐琅为高贵的材质,深受艺术大师的青睐。珐琅彩拥有似玻璃的原料本质,一经烧制,色彩经年不变,象征着永恒的意义。

   16世纪时,欧洲的钟表工匠们就开始在怀表上进行彩绘珐琅的技术了。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彩绘珐琅,它的创作完全依赖彩绘师的笔尖,可以在上面尽情地发挥工匠的创作力。珐琅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而且制作过程还有许多不能预测的因素:各种釉料绘制在盘面上时不能混色;其次,在进炉烧制后图案的轮廓是否变得模糊都是彩绘珐琅的风险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合理考虑釉料的流散性和烧制过程中的水分挥发性是彩绘珐琅成败的关键。复杂的图案要用到几十种釉料,从熔点高的釉料依次烧制。经过数次地反复才能成形,这个过程中假如某个环节出现意外,就会导致盘面出现裂纹,整只表盘报废。可以说,是首先有了才华横溢的制表大师,而后才铸就了绚丽多姿的绘珐琅钟表。由于烧制时受热有所不同,即使用同样的釉料也未必能烧出一样的色彩,因此珐琅表的这一特点,几乎使每一只珐琅表都成为收藏家收藏的理由。

    在珐琅器中,因不同的制作工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掐丝珐琅”,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景泰蓝”;第二大类是画珐琅,两种工艺大有不同。所谓画珐琅,也就是用珐琅彩直接作画,它的工艺是胎胚先烧上一层不透明的珐琅釉作底层,而后再绘画,入窑烧制而成。 18世纪开始,画珐琅在珐琅表上得到了充分的演绎。这一时期的珐琅表多为挂表,精美玲珑,典雅高贵。按施彩的部位划分,有单面、双面与内画三种;按所表现的题材划分,有美女、人物、动物、风景、圣经故事、战争场面和风土人情,在这些题材之中尤以美女图居多。制表人为了装饰珐琅表的富贵气,还常常采用珍珠镶嵌边圈,或将外框施以錾金工艺,来突出画珐琅的欣赏性。珐琅表的胎骨多以铜质鎏金,也有一些银质品,但金质的就极为少见了。当时的珐琅表通常都配以银链,珍贵者还要施以珐琅。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西洋珐琅表,一些是地地道道的进口货,但也有不少是胎坯进口到中国后绘制烧成,这些大多是乾隆年间的老古董。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清朝的皇室与珐琅表的渊源了,近年来电视上的清宫戏颇多,质押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无论是皇宫还是亲王贝勒的府邸,都有各种各样精致的珐琅钟表,毫无疑问,这些全部都是进口的。珐琅表是在17世纪传入中国的,到了清朝时,中国已成为当时世界钟表市场的最大买家,历代皇帝和王公贵族们都非常喜欢,西洋钟表厂商也常常特意制作一些迎合中国客户口味的钟表。由于供不应求,清朝的工匠们也开始研制钟表,所以清朝时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欧洲钟表,同时也留下了属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与艺术风格。这些钟表主要来自英国、法国、瑞士等,成为中国珐琅表收藏市场的主流。瑞士怀表大部分为迎合中国消费者而特制,外观精美,造型多样,除常用的圆形,还有扇形、锁形、果实、昆虫等造型。表壳一般采用金、银、铜等材质,有的在表壳上绘人物、花卉、鸟兽等珐琅画,并镶嵌珍珠、钻石,更突现富丽华贵的高档品位。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